close

我第一部踏入電影院看的國片是[盛夏光年]

當時我高二,

 

這部電影從此改變我對國片的看法,因為他的預告片吸引了我想進戲用的衝動。

 在台灣近期的新浪潮不斷的努力,

這些新的導演不斷給7年級生驚喜,每個導演都很有自己的風格,

接下這幾年我的片單佔滿的都是國片,外來片則是成了bonus

 我覺得國片已經慢慢的在改變型態,跟早期的電影有很大的差別,

每個導演的風格都很鮮明,也看的出每位導演不同的工夫,

當國片出現很多不同的概念和創意時,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人想去欣賞,

在這3年我看了30多部國片.雖然不算多.但每年都有平均10部的進步。

 

我也努力向周圍的同學推薦,讓他們對以前的國片改觀,我覺得看國片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是外來片沒有的,

多了更多的在地情感,因為電影會發生的事離我們很貼近,就像台灣的社會縮影,有些小事大家都不會重視,

一些周圍的秘密也只會隨著年紀老去,還有很多關於台灣這片土地的感情和地方有很多人是不了解的,

藉由不同導演的觀察加上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念,拍攝出每部具有不同的台灣之美。

每部國片都有著社會上不同的故事,在國片中我學到很多更深的、更真的人情,不管是愛情、友情、親情都讓我得到很多。

 

有些導演拍出的電影是可愛的,鄭芬芬導演不論在[沉睡的青春]還是在[聽說]中都很有年輕人的符號,

陳正道林育賢導演電影處理的手法和敘述情感都很細膩,

鄭有傑導演在[陽陽][一年之初]林靖傑導演的[最遙遠的距離]都有探討人的本質和自我的意識,

 有些電影充滿青春熱血鄭文堂導演的[夏天的尾巴]林書宇導演的[九降風]都充滿很多友情與愛情的立場,

有一派的導演會另一種意境的方式詮釋,如:李芸嬋導演的[人魚朵朵] [基因決定我愛你]

鍾孟宏導演的[停車]運用很多的象徵手法,探索性別的周美玲導演,社會現象的戴立忍鈕承澤導演,

以一種小孩與大人間的衝突想法的楊雅喆導演和傅天余導演的[帶我去遠方]

還有好多好多優秀的導演我不能一一的說出來,因為有太多不同的故事,加上導演本身的特有風格,

這些國片的內容最後都能讓我有很大的感動,不管是電影的題材或是導演、演員、劇組到工作人員這些都是推動整部國片的動力。

 

國片不單單只是電影,已經是台灣的代表,

從電影中我可以從新認識自己一次,

重生一次,這是國片繼續吸引我的魅力。

我也希望好的電影能讓更多人看見,台灣影業需要在國際間打開市場,

我認為電影的概念性很重要,需要有很多好的行銷模式,把台灣作為品牌,

 

我相信國片一定能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nnis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